一份檢察建議書
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檢察院對轄區7個街道辦事處公開送達檢察建議書,建議對轄區持有《失業證》,特別是已經就業卻仍持有該證件享受國家就業扶持和就業援助政策的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全面排查和建檔,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此類證件的管理。
日前,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向7個街道辦事處發出檢察建議書的由來。事情的起因還要從該院辦理的一起涉嫌騙取低保詐騙案說起。
今年4月,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付某某涉嫌騙取低保詐騙案件時發現,為了證明其子女沒有贍養能力,在付某某申請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材料中,含有其親屬2011年辦理的《失業證》證明,但該名親屬在辦理《失業證》時已在該轄區某街道社區工作。經核實,按照當時的政策,因社區工作人員沒有單位賬戶統一繳納社保,需個人持有《失業證》才能建檔繳納,所以社區工作人員都辦理了該證件。直到2013年7月,沙河口區為社區工作人員建立了統一賬戶繳納后情況才有所改變。而在這之前,因《失業證》均由各街道辦理和發放,所以證件辦理的人員及數量并沒有規范的檔案記錄,也處于管理較為混亂的狀態。
“刑事檢察部門依法對付某某進行審查起訴并追回了騙取的3萬余元低保金,同步將線索移交給了我們公益訴訟檢察部門,經系統研究,我們確定了調查方向。《失業證》2011年更名為《就業失業登記證》,2014年更名為《就業創業證》。雖然《失業證》經過幾次更名,但其用于失業、就業登記的性質始終未變。如果疏于管理,不僅對國家研判就業、失業的形勢造成影響,也會導致部分人員違規享受就業扶持、就業援助政策,甚至出現騙領低保等損害國家利益、侵害國有財產的情況出現。”沙河口區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負責人李姍姍說。
為了精準找出《失業證》的管理漏洞,該院調取了2005年以來轄區辦理的所有《失業證》(《就業失業登記證》《就業創業證》)的人員名單、轄區社區工作者名單以及2013年以來使用統一賬戶繳納社保的社區工作人員名單等。檢察機關通過與人社部門、民政部門溝通協調,將獲取的35萬余條數據信息全部導入“就業失業登記證管理監督數字模型”,通過交叉比對,發現轄區內有7個街道的 400余名社區工作者在2013年前辦理了《失業證》。
為了預防和避免相關人員和其家屬再利用《失業證》申請低保金等類似違法的情況發生,根據對比和整理出的線索,該院積極與相關行政機關溝通,并公開向轄區7個街道送達了檢察建議書。收到檢察建議后,相關行政單位迅速行動,對轄區社區工作者辦理該證件的情況進行了逐一排查和核實。同時,積極協調完善社區工作者就業信息網上用工備案。
“我們工作的開展只是著力于一個小切口,但是我們希望以點帶面,推動相關部門真正把該證件管理起來,把證件的辦理、使用工作做實做細。”李姍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