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社會的細胞,是治理的基石。百姓平安幸福的日常,源于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全力護航。4月11日至14日,記者跟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全國媒體浙江行”采訪團奔赴杭州、寧波、嘉興、紹興、金華等地,通過實地走訪、沉浸式體驗,探尋市域社會治理“浙江經驗”,為平安遼寧建設、遼寧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服務·一體化
坐標 嘉興市平湖市
涉企案件一體快辦
嘉興市平湖市政法系統構建包容審慎柔性執法體系,將公安環節智能快辦、檢察環節專人專辦、法院環節速裁速判、司法環節服務保障的簡單刑事案件快辦理念,運用至涉企案件領域。
3月3日,平湖市政法一體化涉企案件快辦中心正式成立,這是浙江省首家集硬件、機制于一體的政法一體化涉企案件快辦中心,政法系統各單位均派員入駐中心。
在具體辦案中,公安機關運用“智能快辦平臺”,針對不同罪名的構成要件,制作自行書寫模板190余套;通過布設可視化遠程取證設備,實現辦案民警與看守所在押嫌犯、外地當事人的遠程視頻互通。檢察院采取“表格式”“要素式”訊問筆錄,一次性完成訊問;對涉案財物實行一體化管理、換押式移交、分段化處置,實行“財物隨案走,責任隨物走”“誰裁決,誰處置”的原則。通過政法各單位協同配合,“一中心”充分發揮了“多職能”功效,并且在不降低證據要求和證明標準的同時,節約司法資源30%,提高辦案效率60%,平均縮減辦理期限10日。
民警講解政法一體化智能快辦流程。
坐標 紹興市
“一支隊伍管執法”
紹興市柯橋區是浙江“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綜合試點區。改革試點以來,按照“一支隊伍管執法”的要求,柯橋區組建了“1+8”的“綜合+專業”綜合執法隊伍,建立了執法工作體系標準。
“為了讓監管執法由‘多而粗’向‘少而準’轉變,我們通過數字賦能,雙向貫通浙江省‘大綜合一體化’執法監管數字應用與基層智治系統,全面升級區行政執法指揮中心駕駛艙,使其成為可視化指揮、留痕化管理、協同化調度、智慧化研判的‘最強大腦’。”柯橋區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有了這個“最強大腦”,不僅全區執法相關數據一目了然,還能對案件發生頻繁的地區和領域進行預警。
此外,柯橋區還率先探索“行政行為碼”場景應用,開發了監管對象“一碼統管”智治項目,通過對商戶、企業等進行統一建檔賦碼,關聯相關執法信息記錄,同步制定分級監管規則,實現“一碼統管”。
采訪團參觀紹興市柯橋區行政執法指揮中心。
坐標 嘉興市
基層治理一體聯動
振興基層治理聯動工作站是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12個“一體化”基層治理聯動工作站之一。2021年11月,嘉興經開公安分局同屬地黨委政府成立振興基層治理聯動工作站。基層治理聯動工作站推行“4+X”工作模式,即公安、綜合行政執法、市場監管3個部門和調解員實行常態化入駐,人力社保局、建設交通局、社會發展局、應急管理局等15個部門實行聯絡員制度,按需入駐。工作站由社區牽頭,社區書記任站長,在站長的統一指揮下,以派單式、例會制的形式開展工作。
基層治理聯動工作站建立全流程盯辦、提醒機制,確保群眾的每一起糾紛、每一個求助都能“有回音”“有閉環”;建立針對聯動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兩套自動通報、考評體系,圍繞派單簽收、指令流轉、協同處置、閉環反饋等方面,對部門、個人的工作落實和效率進行賦分管理,最大程度解決部門間工作脫節等問題。同時,工作站依托“啄木鳥”云治理平臺,確保數據高效運用,提升多部門聯動效率,大幅提升基層單元治理效能。
振興基層治理聯動工作站。
工作·智能化
坐標 嘉興市
“公安大腦”? 推動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
“公安大腦”建設作為順應數字化改革大勢、發揮公安優勢的關鍵之舉,正日益成為浙江公安推動公安工作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2022年以來,嘉興市公安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商務區)分局依托合成作戰中心,全面深化“公安大腦”建設,探索構建以1個警務能力中臺、6大“在線警務”、1個數字派出所平臺、1套“三能碼”評價指數為架構的“公安大腦+在線警務”實戰操作應用平臺,貫通各個業務數字化應用場景,實現指揮調度、風險防范、治安管理、合成作戰、執法監督、隊伍建設等全方位在線應用,達到數據流、業務流、管理流“三流合一”。
建設12個基層治理聯動工作站,打造“社區集成智治”模式;針對轄區樓宇經濟發達,樓宇單身公寓多、人員流動大、群眾糾紛多等問題,開發上線“數智樓宇”系列應用場景,構建“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樓宇治理格局;以“人員清查”為切入點,上線“清查寶”數字化場景應用,解決了傳統清查成效不明顯的問題。
坐標 金華市義烏市
大數據助力? 開展針對性打防管控措施
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義烏,特殊的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社會結構決定了其有著較為復雜的社會治安環境。
今年以來,義烏市公安局緊緊抓住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有利契機,抓牢“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這一核心定位,以“公安大腦”建設為依托,高標準建設防控治理中心,大力推進基層基礎工作,讓老百姓看見平安就在身邊。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已構建7個數字化應用場景,為公安基礎工作提供強有力支撐。如惠及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的“房東碼”自主申報應用場景,將全市出租房地址轉化為二維碼,租客掃碼后通過身份核驗和人臉識別,1分鐘內即可完成自主申報,填報內容由原先20多項銳減為2項,目前已完成申報68.11萬人次。
坐標 杭州市
“臨航智矯”? 數字法治迸發出蓬勃力量
社區矯正對象如何才能“管得牢”?采訪團觀摩了聚合六大特色應用場景的“臨航智矯”數字駕駛艙。近年來,杭州市臨平區司法局迭代升級“指揮調度”場景,強化應急處突能力建設,實現扁平化指揮、可視化調度、規范化處置。
“在手機基站定位的基礎上,我們在2019年上線了面部識別簽到模塊,要求矯正對象每天3個時間點進行面簽,最大程度解決‘人機分離’問題。”臨平區矯正中心負責人介紹說,“一旦超過規定時間半小時未簽到,系統將會發送預警短信,工作人員立即開始查找核實,加上公安部門的協助,脫管的風險基本上沒有了。”
社區矯正對象“管住了”,如何又能“矯得好”呢?“心有臨悉”場景是系統迭代升級的又一縮影。“心有臨悉”場景將每日面部簽到與心情日記打卡深度捆綁,利用專業心理團隊資源,打造“預警—介入—反饋”服務閉環。心情日記可自動生成每月思想匯報,工作人員還可以通過日記留言與矯正對象互動交流。
今年,場景中又新增幫扶申請和投訴舉報兩個模塊,社區矯正對象確有困難或是遇到不規范執法,都可以在相關模塊中隨時提起。
治理·法治化
坐標 杭州市臨平區塘棲村
“四個一”掌握群眾訴求
要說“中國枇杷之鄉”塘棲村的基層治理水平有多高,“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就是一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塘棲村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發展、促改革、惠民生,其中富有特色的千字系列大型活動正是村里治理有方的體現。
“家家戶戶會派出代表參與圓桌討論,一起商量村莊發展大計、調解鄰里糾紛矛盾、講一講先鋒模范故事、表彰各類先進人物。”塘棲村黨委書記唐國標介紹說。村里一次比較棘手的拆違工作就是在“千家宴”之后,僅用60天就完成了30家企業、735戶農居整治。
基層看共富,治理見真章。為精準掌握群眾訴求,塘棲村自創“四個一”工作法:一輛單車走村入戶訪民情、一本筆記承載民盼記民聲、一張報表公開意見定任務、一周例會強化落實解難題;健全“四個一”+“黨員聯戶”機制,發揮“民情懇談”+“民主聽證”作用,實行“村情直通”+“陽光村務”制度,聘請“駐村律師”+“老法官”,最大限度減少矛盾糾紛發生量。
圍繞公民法治素養提升,塘棲村組織各方力量參與法治宣傳,形成網格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的法治宣傳格局。村干部通過“晨跑下網格”活動,采取黨員聯戶、組長代表入戶等方式,收集村民的法律需求,提供個性化法律服務;利用“水鄉塘棲村”微信公眾號、村內核心區法治陣地,為村民及外來游客沉浸式普法;完善“一屏、一線、一終端”等硬件設施,開發“1+2+1+N”未來鄉村數字系統平臺,把法律服務精準送到村民身邊……
坐標 金華市武義縣
強化“后陳式”法治村建設
沒來過武義縣后陳村,或許會有疑惑,“后陳經驗”何以全國推廣?來到“后陳經驗”展示館,你就會覺得這項充滿“泥土味”的創新制度值得在全國落地生根!
2004年6月18日,新中國第一個村務監督委員會在后陳村誕生。“這個機制簡單得很,就是讓群眾看著村干部,不讓他們亂來。”村第一書記施瀟桐介紹說,后陳村首創的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實現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村務監督。
2005年6月17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親自來到后陳村指導調研,并總結提煉“后陳經驗”。
近些年,武義縣大力推進鄉村依法治理,強化“后陳式”法治村建設,打造干部隊伍有活力、民事民議有規則、法律服務有力量、社會組織有參與、糾紛化解有辦法、法治宣傳有陣地、智慧治理有支撐的法治鄉村新格局,在全市率先實現“后陳式”法治村全覆蓋,有4個村獲評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數量居全市第一。
金華市武義縣后陳村。
坐標 寧波市
“三橋”連通幸福平安路
走進寧波市鄞州區金橋花園社區,26幢高樓聳立,在這個面積達198畝的農村拆遷安置社區,處處透著溫馨和品質。
2000年,潘火街道小花園村和土橋村的土地被征用了。2014年,金橋花園社區正式成立。居民們的居住硬件條件有了很大的提升,那么如何提升社區的“軟實力”呢?
“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治。”社區工作者戴辰說,社區抓住鄉情特色,將村里撤并的工作人員集中起來,再加上原兩村村主任當顧問,建立起一個12人的社工團體。
除了網格員,社區還組建了3支平安志愿者隊伍,分別為志愿巡防、糾紛調解和樓道長隊伍。尤其是調解團隊,出了很多“調解大咖”,成功調解多起糾紛。尤其是有“小區老娘舅”之稱的“春雨”調解亮點,獲得了寧波市第二屆最佳婚姻家庭糾紛調解組織。
小區的德治和法治則被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家和鄰睦喜樂融,共榮互諒消紛爭,生活垃圾分類放,五水共治齊響應……”這是小區的《小區公約》。
如今,金橋花園社區通過搭建自治、德治、法治橋最后讓居民走上“幸福橋”。
寧波市鄞州區金橋花園社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站。
坐標 金華市磐安縣管頭村
創新治理護航旅游業發展
走進磐安縣尖山鎮管頭村,絡繹不絕的游客讓這個小村莊充滿了生氣。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個擁有浙江省“美麗宜居·浙江樣板”雙百村、金華農家樂第一村等稱號的小村子,在夏日來臨之前,就開始了農家樂間間爆滿的日子。
2005年9月28日,管頭村第一家農家樂開門迎客,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村里產業拓展、人流增加,農家樂社會治理機遇與挑戰并存。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磐安縣公安局以管頭村為起點,創新推出“村建網、戶建簿、房編號”登記方法,以農家樂服務中心為單位,納入旅館業住宿登記系統,妥善解決了農家樂游客的登記問題。2012年8月,浙江省公安廳確定磐安縣為“旅館式”農家樂治安管理創新試點工作區,“管頭經驗”在該省得到推廣。
發展至今,管頭村每個農家樂業主都下載了“浙江省旅館業治安管理信息系統”手機APP,登記數據實時上傳公安后臺,登記效率、時效明顯提升,游客實名登記進入2.0時代。
2013年,村里的黨員、熱心農家樂業主及村干部組成了“管頭管事”隊伍,專注于“村內事村里人解決”,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本地。
今年以來,磐安縣公安局將“管頭管事”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向旅游場景延伸,融合山城管事員、消防、網格員、景區(民宿)負責人成立“旅游管事”小組,協助“旅游片兒警”共同對農家樂開展服務和治安安全指導。“旅游管事”小組成為鄉村旅游最前沿的“哨兵”,在各景區、農家樂聚集村形成“有事大家管,人人皆平安”的局面。